Photo by Gaspar Zaldo on Unsplash

「我的體重有90多公斤,請問這樣也適合一對一形象規劃嗎?」

「我對於穿著打扮毫無概念,請問這樣也能找到自己的風格嗎?」

面對走進我諮詢室的客戶,我常常會問:「你覺得對自己的身型最滿意和最不滿意的地方在哪裡呢?」

數不清的客戶對於「最不滿意的地方」總是脫口而出——屁股太大、腹部太凸、腿太粗......

而對於「最滿意的地方」,常常要思索一番才能勉強說出一個。

更甚者,會說:「我的肩膀很胖、手臂很胖、肚子很大、腹部很凸、屁股很大」,而滿意的地方則一個都回答不上來。

在社會、媒體的衝擊下,我們產生了一種似是而非的思維:瘦的人怎麼穿都好看,而胖的人則根本沒有什麼機會。

於是,我們開始對身材自卑、乃至對自己產生消極的認定。我們忘記了:無論雜誌還是電視上的網紅名模明星們,可能並不真實。我們也忘記了:完美的影像背後,除了造型師、彩妝師、髮型師、攝影師外,可能還有濾鏡、Photoshop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。

我們中的許多人,並未意識到一個所謂「完美」並不存在,卻開始把自己與虛假的「完美」比較,將擁有完美身材、完美臉蛋的需求內化於心。

傳奇攝影師Peter Lindbergh說:「彩妝品牌把大家都洗腦了!我從不修片。人們會說:『她看起來很累啊』!看起來累又怎樣?她累且美麗著。」

在Peter Lindbergh的鏡頭裡,深深淺淺的斑點、皺紋、瑕疵,棲息在一個個退去濃妝的女性面容上,顯得樸素、真實、而有力量。

他說:「攝影師有責任讓女性乃至每個人,從對青春和完美的恐懼中解脫出來。」

在他看來,這些痕跡才是一個人的靈魂和故事。

每一個人都獨一無二。很可惜,在環境、媒體、資訊等不斷的影響下,多數人對於美的定義竟如此絕對、單一。

事實上,有一些自以為「胖」的女孩,其實雙腿勻稱,面容也很精緻。問題只是:看不到自己的優點。這些「胖女孩」有時候甚至都談不上是真的「胖」,只是和「完美影像」比起來,稍微「胖」了一點點而已。

豈止是身型,關於身分地位,我們也有所謂的「標準」和「門當戶對」。

客戶W告訴我:曾經的自己把「離過婚,快40歲」的自卑,投射給小自己7歲的男友,直到結束三年的感情才發現,原來介意「離過婚,快40歲」的,從來不是男友,而是自己。

W醒悟過來:自己的價值是在自己手上。當把自己照顧好,讓自己內在豐盈,就會吸引同等能量的人。反之,當妳都不接受和接納自己,不愛自己,你吸引來的,才會是不接受你和不愛你的人。

「女人不對自己好,要對誰好呢?」W說,「你無法控制社會、控制他人對你的看法、態度,但你能夠控制自己,要不要相信它。」

而且神奇的是,外面真的沒有別人。搞定自己,就搞定了一切。

長久以來,W一直害怕的眼光,其實是自己的眼光。在意「不完美的自己」的人,一直都是自己,而非對方。

在意「身材不夠好」、在意「胖」的人,往往也都是自己,並非他人。

另一位客戶Y說:「我曾經踏出去過一步,嘗試學習化妝。」

一天,平時總是素顏的她化了淡妝出現在辦公室。同事紛紛讚美她,覺得她跟平時很不一樣。然而她的反應呢——「我把這些讚美當作是他們對我的客套話,並沒有往心裡去。我的心裏還是只留有過去受到的關於打扮的批評,可能我太缺乏自信吧。」

對很多人來說,相信自己是美的——這是前所未有的行為。

怎樣才算完美?

有一次聽美學大師蔣勳談西洋美術史,他提到:希臘建立了人體美學的一個最高的典範,就是:100%的完美。

以「美神維納斯」為代表,希臘雕像沒有身材變形的人、沒有中年以後的人、沒有衰老以後的人。希臘的雕像所表現的,永遠是18-20歲的、被希臘人稱為「Kouros」的「完美肉體」。

可是到了羅馬時期,人體雕像開始有了皺紋,有了肥胖,有了很瘦的人,有了老人,有了眼袋,有了臉上的肉瘤。這些,都是希臘的理想美學裡不會表現的。

希臘人追求:「完美的理想」。

羅馬人則認為:美應該建立在「真實」的基礎上。

擁有自己的風格,關鍵是——擁抱真實的自我。

2018年「Escape the Corset」運動

2018年,韓國女生發起「Escape the Corset」運動。Corset是緊身胸衣,是過去女性為了呈現細如蜂腰的身材,而穿在身上的緊身胸衣。

「Escape the Corset」這項運動,是將世俗普遍的審美標準比喻為緊身胸衣,鼓勵女性掙脫束縛,接納自己天然的美,取回對自己身體的自主權。她們毀壞化妝品、剪去長髮,作為摒棄審美標準的象徵。傳統眼光裡被視為「不夠纖瘦」的女孩,大膽展現時尚裝扮,反抗社會對美的狹隘定義。

20世紀初,緊身胸衣還仍被女性大眾所接受,甚至為自己能把身體擠進這種束縛的、不自然的輪廓中而大感自豪、甘受折磨。

而如今,不過100年之後,女性不只從身體的緊身胸衣中擺脫了束縛,更嘗試著掙脫「心靈的緊身衣」。

20世紀初(1904年),英國女權運動者展開活動反對緊身胸衣的束縛。2年後,法國時裝設計師Paul Poiret設計出腰線高至胸部以下的帝國線條(empire line)慵懶長禮服,女性不再需要展現蜂腰,緊身胸衣開始變得多餘。Paul Poiret寫道:「以自由之名,我宣布緊身胸衣終結,分體式胸罩抬頭。」

也許,女性擺脫「心靈的緊身衣」之日,如同掙脫緊身胸衣一般,指日可待。

至少現在,讓我們先允許自己對自己的身體,擁有自主權。

我們可以像希臘的美學看齊,透過穿著,讓身型有胸有腰有臀,傳遞一種維納斯黃金比例的美感;同樣的,我們也可以像羅馬的美學看齊,透過穿著,傳遞我們的故事、我們的個性、我們的價值觀,表達一種精神世界的美感。

像是Coco Chanel將過去繁複的女帽改為設計簡潔輕便的款式,因為她認為那些設計複雜、看似漂亮的「花園式」大帽子,重壓著女性,壓抑著女性的自由思考;她將最初男性著用的平紋改造為女性上衣,穿著過去只有男性才會穿著的褲裝出現在公共場合,為女性平權發聲;她還為女性的手拿包加上鏈條肩背帶,解放女性雙手;這些,都是Chanel風格至今仍熠熠生輝、被女性追捧的原因。

我們對自己的身體,擁有自主權

《一眼看穿妳》的作者、心理學博士和臨床心理學家Jennifer Baumgartner說:「我們只要翻開雜誌,或是看電視,便會知道我們『應該』看起來如何。我們不能什麼都怪媒體,可是關於節食、減重、名模、名人等等的訊息和影像一再轟炸我們。他們肯定是很有說服力的。」

Jennifer Baumgartner 揭示:「只有當妳滿意現在的自己,妳的努力才是健康的。若妳不十分滿意,而且一直希望變成別人,妳的努力就會失敗。即使你的內在與外在都有改變,這個改變的動機也是不健康的。只有當妳能接受生命中現階段的自己時,才能有意識的努力變得更好。」

何止是外表上的「應該」。在我們成為更好版本自己的路上,我們的障礙更常常來自於外界針對女性角色的「應該」。

我們為何不能夠盡情盡興的根據自己的喜好、為自己真正想要成為的樣子(而非他人的想法)穿衣?

穿成維納斯很好,而像羅馬雕像,不迎合世俗裡認定的單一的美/完美比例,也很好!

假如妳是「希臘」派,那麼妳可以做這些

以希臘女神維納斯的身型比例為標準,形象學將個人身型分為:A型身、T型身、H型身、O型身、X型身、標準型。每一種身型都有對應的穿衣法則,以幫助妳在身型上趨近「維納斯」的黃金比例。

H型身材:

H型身材是從正面來看肩膀和臀部寬度大概一致的身型。肩膀和臀部二者相對平衡,沒有哪邊特別寬或窄,同時腰身也不明顯,但腹部也相對平坦,並不特別突出。

這樣的身型,如果希望趨近黃金比例,可以穿著能夠製造腰線的款式,例如有腰身的洋裝、夾克、大衣,或者高腰褲、短版上衣/夾克,也可以穿著胸前或臀圍有特殊設計的單品,來營造蜂腰和整體曲線。

O型身材:

O型身材是相對圓潤的身材。腰部比例比H型更不明顯,腹部也相對更加突出。這樣的身型,可以透過長度剛好過腰的上衣來修飾腹部,腰腹部相對合身簡潔、臀部至腿部相對有造型裝飾的傘裙或膝上百褶裙,可以很好的平衡身型。

A型身材:

A型身材是肩膀相對窄小、臀部相對寬大的身材。這樣的身材,最適合穿深色簡潔的下半身(合身直筒褲、寬褲、裙裝皆可),搭配造型感在肩部或胸部的上衣;而緊身牛仔褲,幾乎是為這樣的身型而設計,讓原本「寬大」的臀部,變成迷人的「翹臀」!萬一擔心緊身牛仔褲褲讓臀部「太翹」,小喇叭褲便可以平衡這個疑慮。

T型身材:

T型身材和A型身材正好顛倒,屬於肩膀或肩胸部較寬大,而臀部相對較窄小的身型。這樣的身型,只要讓上半身盡量簡單合身,並且選擇較低的款式(至少低於鎖骨),那麼下半身可以搭配任何設計感強烈的單品:例如傘裙、長裙、蕾絲裙、蓬蓬裙、淺色或其他醒目顏色的寬褲、直筒褲、喇叭褲。

X型身材:

X型身材是「豐胸豐臀蜂腰」的體型,它看似接近維納斯體型,但其實是維納斯的「加強版」:胸臀更豐滿,而腰更細。這樣的身型,需要注意的是:盡情展現身材,但小心避免增加胸臀的份量感。可以穿著布料垂墜的款式(而非厚重或過與硬挺的布料),來凸顯曲線而不會增加份量;V領圍裹式垂墜布料的洋裝,最能夠幫助妳展現迷人身姿。

標準型身材:

假如妳的身材比例均衡,那麼妳可以嘗試任何妳喜歡的款式剪裁;在這之上,把目標放在找到自己的風格,也有助於妳感到更加自在自信。

假如妳是「羅馬」派,妳的「真實」是什麼?

形象學上有所謂的「科學」層面,亦即透過一些視覺技巧讓身型看起來「完美」、膚色看起來「明亮」等等。從某些層面來看,這是從大眾審美為出發的,讓形象看上去更符合大眾審美的方法。形象的科學,較接近前文「希臘派」美學。

而形象學上的「藝術」層面,我認為,很大一部分是每個人的生活方式、個性喜好、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。

這,正是當我們在定位個人風格、規劃個人衣櫥時,需要細細考量的個人化因素。

妳是否接受自己的個性喜好、是否勇於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型態、是否有決心追求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(而不是人云亦云),這些都會影響個人風格是否能夠最大化的實現和呈現。形象的藝術層面,或者說風格的呈現,較接近「羅馬派」美學。

接納自己的「真實」

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「風格」,無論是外在還是內在。認識並接受自己的特質、個性、喜好,並接受它、擁抱它,在我看來,是擁有個人風格的第一步。就像《一眼看穿你》的作者所說:「只有當妳滿意現在的自己,你的努力才是健康的。若妳不十分滿意,而且一直希望變成別人,妳的努力就會失敗。即使妳的內在與外在都有改變,這個改變的動機也是不健康的。只有當妳能接受生命中現階段的自己時,才能有意識的努力變得更好。」

我們的身體可能微胖,可能有皺紋。我們擁抱自己的美,也接受自己的不美(況且,「美」或「不美」,說到底,只能夠留給自己來定義,而非外界」。正如羅馬雕像——懂得人生有百態的美。

我們常常沉醉於「復古」,不正是因為,無論20年代的男孩風格、30~40年代的實用時尚主義、50年代的優雅知性或性感妖嬈、60年代的活潑前衛,都是獨一無二、擁抱個性,敢於活出自己、呈現前無古人之風格的年代?

當我們有能力欣賞自己獨特之處(事實上它就是我們的風格來源),那將是一種「自由」的獲得。

有了「自由」,才有迷人的風格。

美學大師蔣勳說:「一定是人類文明再一次發展之後,才能達到『羅馬時代』的高度。」

擁有衣服,不是讓衣服擁有你

客戶A在旅行異地時,買下了一件旗袍

A說:旗袍好難找呀!終於讓我找到它!

A是我見過的女人中很會搭配的一個。很漂亮,很時尚,眼睛很敏銳厲害。還沒有診斷個人色彩前,她的衣櫃裡面就有大多屬於春季型色彩的服裝,她最珍愛的衣服中,也多是屬於她「中小量感x動態輪廓x曲線型」的單品,很多一般女人駕馭不了的禮服她都能穿。她的衣櫃中有一櫃是專門吊掛各種台灣買不到的禮服。

這件旗袍,正是A的禮服中很具代表性的一件:乾淨清新的色彩(春季型)x中小尺寸的印花(中小量感)相互交錯(動態輪廓)x柔軟材質和旗袍款式帶出女人味(曲線型)。

A說:「我要把裙擺改短一些,也許在側面開個小叉。」

我不能同意更多:「這樣就可以展現妳的腿部線條,同時也帶出妳的隱約性感和小小前衛。」

一件衣服,就是這樣一筆一畫寫出我們的名字的。

擁抱自己的特質,讓自己「擁有」這件衣服,而非讓衣服擁有你。

面對鄙夷

在瞭解每個人的差異之前,我們或許覺得,承認自己的「毛病」輕而易舉,自信的接受自己的身材,會引來鄙夷。

我了解,這種不夠信任自己的自卑感,也許是源自於過往的負面經驗。

客戶Y說:「我有一次嘗試穿著新買的衣服到學校,被學姐說像酒店妹。」

我問:「這位學姐,穿著品味怎麼樣?」

客戶Y說:「普普通通,很一般,不是特別驚艷的或讓人想學的那種。」

另一位客戶X告訴我:國中時,被同學把照片po在網路上,引來底下一則留言:「好像小男孩」!從此以後X就對自己的女性特質失去信心,30歲之後也不認為自己是有女人味的(而在我看來她十分優雅有女人味)!

有太多的案例說明:來自於他人的抨擊也許完全沒有根據,但我們卻對此深信不疑。一旦我們相信了,就會持續耽溺,成為受害者。

這些抨擊除了來自他人,也有可能來自內在不健康的心態或者不自信感。

正如客戶W所說:「原來一直以來在意年紀的、認為年齡是我們之間關係障礙的,是我自己,而不是男友!」

如何治療內在的不自信感?

Jennifer Baumgartner 除了是美國的心理學博士和臨床心理醫生,也是一名衣櫥顧問,專門透過改善委託人的衣櫥和形象造型,來治療心理疾病。她在著作《一眼看穿妳》中,提到檢視和修復關於身體的健康信念的幾個方法。

1、甩掉尺寸標籤

Jennifer Baumgartner提到,關於服裝尺寸的幾個陷阱:

首先,衣服的尺寸並未統一,意思是,不同品牌的尺寸存在著差異,甲店的10號,可能是乙店的14號。然而,女性傾向於屈服於自己的幻覺而選擇10號的店家。其次:「虛榮尺碼」的現象出現——和過去相比,近年來儘管標籤上的尺碼不變,衣服實際的大小卻增加了。這一招卻對一心想維持瘦削身材的消費者存在巨大吸引力,更願意選擇這樣的店家消費。最後,同一位設計師較高檔的服飾系列,通常比較低檔的系列更緊身。舉例來說,同品牌較低檔系列的2號,比較高檔系列的2號大得多。

這樣的尺寸陷阱,不僅僅存在於美國,台灣也一樣存在,讓消費者深陷其害。首先:同一個品牌的不同款式,因剪裁版型的差異,可能妳需要選擇不同的尺碼。例如,上衣若選擇S碼,下半身也許需要M碼或L碼會更適合;即便同樣是上半身,甲款式如果選擇L碼,乙款式也可能M碼會更合身。同品牌尚且如此,不同品牌更無法互相比較。

再者,不少品牌存在「虛榮尺碼」現象,甚至有的品牌range從xxxxs起跳。我曾經帶著自認「通常穿L或XL碼」的客戶,在這樣的商家買到XS和S的上衣。客戶十分驚艷自己竟然穿了如此小的尺碼,因而產生極大歡喜。

以我自己陪同客戶購買衣服的經驗來說:無論我自己買衣服或陪同客戶買衣服,不乏有同款式帶2個尺寸進試衣間試穿的時候,有些特殊款式甚至需要帶到3個尺寸,只為了找到最合身型、以及和身上其他單品搭配起來最有感覺的那件。

2、過濾媒體

Jennifer Baumgartner說:「我們只要翻開雜誌,或是看電視,便會知道我們『應該』看起來如何。我們不能什麼都怪媒體,可是關於節食、減重、名模、名人等等的訊息和影像一再轟炸我們。他們肯定是很有說服力的......如果她認為自己的身材因為體重增加而走樣的話,那麼雜誌與電視的內容只會加強她的想法。她必須改變對自己身材的了解,並開始相信無論有沒有苗條的外在,她都是有價值的。這時她才能在觀看媒體時,不將那些經常是不健康的訊息內話。這時,她在看這些影像時,便不會覺得自己應該是這看起來跟它們一樣。她會了解,媒體的形象不只是偽造的,甚至不能代表大部份的女性。」

對攝影有涉獵的人會說,雜誌上和彩妝品牌裡,那些完美無瑕的形象,不過滑鼠在Photoshop裡拉拉扯扯的結果,拋開Photoshop和濾鏡,究竟有幾個人是如我們看到的那般完美無瑕呢?

比起用批判的眼光看自己,我們反而更需要用批判的眼光審視媒體。「如果妳覺得這麼做很難的話,那就避免與這些影像接觸」,Jennifer Baumgartner說。

3、暴露療法

有位較年長的客戶J,來找我諮詢的時候,她告訴我:「我很在意自己的手臂,肉肉的,所以我不太敢穿無袖上衣。」

我有點驚訝,因為在我看來,客戶的手臂真的不算「肉肉的」。而經過身型測量之後,客戶的身型就算以理想的「維納斯比例」看來,也不算是手臂肉肉的典型。

客戶似乎意識到什麼,她說:「可能有些東西自己在意,其實在他人眼裡看起來根本不算問題。」

Jennifer Baumgartner的建議是:穿上「最可怕」的衣服,暴露自己最在意的「缺點」。如果妳能忍受被人家盯著看、甚至指指點點而不崩潰,那麽妳幾乎什麼都可以應付了。

而經過這樣的「暴露療法」,妳通常會發現:沒有人在意妳的「手臂軟趴趴的,也沒有人因為看到妳暴露的身體而嚇得尖叫。」妳會「開始看到,還有其他看待身體的方式,衣櫥也有其他可能性......發現自己之所以害怕,比較是因為對自己的身體有錯誤看法,而不是因為別人的反應......原本以為別人會有的反應,其實是妳將自己的反應投射在他人身上......迷人的樣子可以各種尺寸出現。」

4、偏移(學習回應)

萬一遇到他人的瞪視、嘲笑、翻白眼呢?Jennifer Baumgartner提出:當我們在造型上做出轉變,可能遇到的風險,也就是來自那些習慣我們過往造型的人的評價。

這些評價可能會是正面的,萬一是負面的呢?正如上文提到的客戶的經歷:曾經嘗試在造型上做出改變,卻被學姐說像酒店妹;或是曾經嘗試換髮型,卻被別人說像小男孩?

Jennifer Baumgartner建議:練習「針對這些嘲笑做出回應,以維持(自己的)尊嚴與力量。」

類似的字句例如:「很遺憾妳這麼覺得」、「是嗎?」、「妳有自己的看法真好!」,或是正面交鋒的句子像是「妳有權表達意見,但妳的話很傷人」、「我覺得妳的行為很不得體,如果妳繼續這樣,我就要出去了。」

妳可以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回應,接著和妳信任的人進行角色扮演,練習這項回應。直到妳準備好,在真實世界中運用這項偏移技巧。

Jennifer Baumgartner分享道:事實上,最糟的狀況通常不會發生。因為當我們一心只專注於「自己」這個主角,就不會去投射別人的意見。「長久以來(妳)最害怕的意見,其實是(妳)自己的意見。」

《創作,是心靈療癒的旅程》的作者Julia Cameron說:「千萬不要讓自我懷疑變成自我毀滅。」

當我們擁有安全感又能自我接納的時候,才能夠一步一步的接近美。牢記美學大師蔣勳老師的話:「美,就是回來做自己。」

參考文獻:

Jennifer Baumgartner《一眼看穿妳》

Julia Cameron《創作,是心靈療癒的旅程》